过年的记忆

深秋夜雨   评论

      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(小年),早晨起来,偶尔听到窗外几声稀稀拉拉的鞭炮声,忽然意识到只差几天就要过年了。也许是年龄的关系吧!总是感觉现在过年时缺点什么,没有了儿时过年的民俗民风,没有那种喜庆热闹气氛,年味越淡了。

      在我童年的记忆中,那时候过年,是人生一年中最快乐、最幸福的一段时光。刚一进腊月,像我们这样的充满童真的孩子们,就掐着指头算,整天盼着过年,在日历上盘算着,总是感觉时间过得太慢,在期盼中等待新年的来临。

        那时,我们的物资生活是非常贫乏的,一个普通家庭能吃上一顿丰盛的饭菜,穿上一件新衣服,在我们孩童的心里就是了不得的事情了,就会欢天喜地的。盼过年,就是想吃点好的,想穿点新的,尽情的玩一玩儿。过了腊月,家里每个成员也忙碌起来,大人们先是动员全家进行家庭大扫除,屋里院内都要收拾得干干净净,扫尘刷墙,把家里所有用的餐具,窗户玻璃,一家人穿的衣服,窗帘,床上用品,无论脏与不脏,都要洗一遍,干干净净的去迎接新年。

       过了小年(腊月二十三),孩子们就开始为过春节做准备了,用厚厚的积雪堆个雪堆,在上面插上一个松木杆子,浇上凉水冻结实了,用来做挂灯笼的灯笼杆。冻冰灯,用“畏得罗”谐音.(是一种用来盛水的铁容器,与铁桶相似,是前苏联舶来的盛水工具,在俄语中叫“畏得罗”)盛满了水,放到屋外,东北的冬季非常冷,在外面冻上几个小时后,围着铁桶周边就结成了一厘米左右的冰层,拿进屋来在上边掏个眼,之后把里面的水倒出来,拿到火炉上轻轻地烤一下,使冰层与铁桶分离,然后退下来,这样一个完整的冰灯就做好了,放在家门口的两旁,放上蜡烛,除夕的时候点亮,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冰灯,还有挂在高高的松木杆子的大红灯,象征着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,蒸蒸日上,有条件的家庭会预备很多的冰灯,放在家门口的过道两旁,远远望去,就像群星闪闪,与天上的闪烁礼花交相辉映,煞是好看。

      从腊月二十四开始,大人们正式进入过年的忙碌阶段。按照本地的风俗,先是祭灶,在锅灶旁边的墙上贴上灶王爷的像,画像的两边写些保平安之类的对联。那时,我还不懂事,长大了常常回想起祭奠灶王爷的情景,觉得有些可笑。虽然那时生活不富裕,可依靠灶王爷来改变贫困生活是不靠谱的,不管怎么样,大人做的事总是有道理的,这就是一种风俗,一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。

       除夕到了,一家人早早的起来,大人们忙乎着准备丰盛的年夜饭,孩子们在家门口贴上春联,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,最让孩子们高兴的是,穿上了新衣裳,大人给家里的孩子们每人发几毛压岁钱,在当时那就是很奢侈了,孩子高兴得不得了,蹦蹦跳跳地跑到商店买点小鞭儿,回来把它拆了一个一个放,节约着放,一直可以放到正月十五。除夕夜,我们一群小伙伴们,手提着灯笼挨家挨户地串,哪里热闹就跑到哪里。到了快吃饺子的时候都回到了各自的家,父母教我们包饺子,我们也乐不得地想参与,享受吃年夜饺子的乐趣,那就是能吃到里面放的钱币,谁吃到了钱币,象征着一年有福气,孩子们都争着能吃到放钱币的饺子,只要那枚钱币没被吃出来,都不愿放下筷子。

      大年初一,家家户户的孩子开始给长辈拜年。吃过早饭后,先拜过了父母,就挨家挨户的串门拜年。父母也督促着孩子们早点去给亲属长辈们拜年。街面上的店铺基本都关业休息,可大街依然很热闹,卖爆竹的,卖礼花的、卖气球的,卖大块糖的、卖糖葫芦的、卖风车的小商贩排满了主要街道,郊区乡镇的村屯组织一拨拨秧歌队来县城拜年。扭秧歌,要狮子,踩高跷,热闹极了。在我的记忆中,县第一粮库有一队要狮子的秧歌队最受欢迎,每逢要狮子的秧歌队出来表演时,总是围满的人群,要狮子秧歌队后面总是跟着一群孩子,走到哪就跟到哪。锣鼓声声鞭炮齐鸣,商贩的叫卖声、点燃的鞭炮声,大秧歌的唢呐声此起彼伏,一浪高过一浪。

      随着时代的进步,现在过年,无论是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比过去丰富多了,餐桌丰盛,电视精彩,大家足不出户,就可以在家里看春节联欢晚会,享受文化大餐,但总觉得少了许多什么,没有了过去过年那么有意思、那么快乐,想起来是少了年俗,过去那种传统的风俗文化。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已经在国人的心目中深深地扎下了根。我们经历了童年过年的快乐,我们能给子孙留下些什么哪?当他们到了我们这个年纪的时候,回忆起童年是怎么过年的,还会有我们那些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光吗?

      现在想来,那时的春节真是丰富而有意义,虽然物质生活非常贫困,但我们的心里是快乐的。它作为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,永远的留存在我们的记忆里。可如今年轻这一代除了丰厚的物质,连美好的童年回忆都没有,我又觉得他们的精神是多么的乏味和苍白!我不知道,对于童年,是我们更富有,还是我们的下一代更富有呢?

评论      

点这里,制作我的音乐图文


[投诉举报]    [反馈问题]


内容为用户通过 爱唯美 制作,非官方作品。